深度阅读 | 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冷启动悖论”的可拓行动框架



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冷启动悖论”的
可拓行动框架
谌飞龙1, 占思奇1, 范公广2
(1. 江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0
引言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突破产业链关键领域瓶颈的生力军[1],其关键零配件(如零部件、元器件及配套产品)常陷入“不敢用 - 缺验证 - 难优化”的“冷启动悖论” (下文简称悖论):主机企业因国产零配件缺乏市场验证而质疑其质量,而验证机会的缺失又导致其技术迭代受阻,造成“需求不足 - 创新停滞”的恶性循环[2]。
实践中,破解“冷启动悖论” 的路径呈现二元分化特征:制度驱动路径或生态嵌入路径。具体而言,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如税收优惠)、需求预留(如国产化率指标)及揭榜挂帅等制度设计,自上而下建构国产关键零配件的市场认知合法性[3];大型企业通过构建或借助平台整合供应链,增强主配企业间的协同互动,国产零配件应用率顺势提升。然而,两类路径均基于专精特新企业“被动适配”视角,即预设其为政策和生态的被动接受者。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主动策略重构主配关系、打破悖论的可能性未被充分关注,导致破解悖论的逻辑陷入“政策依赖 - 生态依附”的单向度困境,难以激活其作为创新策源主体的内生动力。
现有研究聚焦于大型企业(如链主企业、核心企业等)中的高铁、盾构机[4]等复杂产品系统,对其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行动逻辑进行了积极探索。国产替代过程包括自主技术突破和替代应用两阶段[5],存在自主技术供给、创新需求牵引、资源配置提升、创新生态构建四种主要模式[6]。其中,技术突破遵循“功能性 - 效能性 - 可靠性”路径[7],技术与能力的适应性重构[8]是实现技术追赶的核心机制。此外,推进链长制[9]、鼓励建立创新联合体[10]等制度激励对技术持续突破及市场化应用有积极推动作用。不可否认,在重大技术攻关问题上,由国家意志推动、政府主导和大企业参与的战略具有规模、资源和市场优势。然而,在推动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方面,仍依赖专精特新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现有研究对此存在一定的系统性盲区。此外,部分学者意识到技术创新转化与应用阶段存在“冷启动悖论”[2,11],明确技术性能的持续提升必须依靠上一轮技术突破后大规模商用带来的利润反哺[12],但尚未针对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场景展开系统性剖析,亦未从专精特新企业主体能动性视角提出破解悖论的普适性解决方案。
区别于已有研究,本文基于可拓理论提出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 的行动框架,识别悖论情境,凝练亟待克服的障碍与核心问题,并通过拓展分析生成可能性策略,为指引专精特新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国产关键零配件供需良性循环提供新的视角。
1
专精特新企业国产替代 “冷启动
悖论”
1.1 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 冷启动悖论”内涵与矛盾焦点
1.1.1 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内涵
本文界定了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的内涵(如表1所示),即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追赶初期,因国产关键零配件未经市场验证遭质疑,又因缺乏应用场景难迭代的“需求不足 - 创新停滞”现象。从行动过程来看,破解“冷启动悖论”涵盖了专精特新企业从获取首批种子用户到融入以这些用户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全过程;从时间跨度来看,“冷启动悖论”贯穿从国产关键零配件首次应用到规模化应用之前的过渡期[2,11]。

1.1.2 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矛盾焦点
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的矛盾焦点在于市场采用。 复杂产品系统(如盾构机、高铁和飞机等) 实现国产替代核心在于突破技术研发的 “ 从无到有” 问题[13],市场应用与技术迭代可由国家意志直接推动。 但关键零配件因与主机企业存在技术共生关系,其实现国产替代逻辑则更依赖“性能验证 - 工艺迭代”的渐近性工艺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迭代必须基于主机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的参数反馈,而其持续研发的资金保障又需规模化商用后的利润反哺[12],由此形成“无应用难迭代 - 未迭代难应用”的僵局。破解悖论的关键在于构建主配协同采用机制(如图1所示),即通过构建“研发 - 应用 - 反馈 - 再研发”供需良性循环,将首批种子用户(主机企业)的持续采用转化为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工艺升级动能。

但实践中,主配双方在规模体量、市场地位等方面的不对等,以及合作深化后可能引发的价值分配与控制权博弈[14],导致主机企业不愿为配套企业提供试错机会。 这种“技术共生需求”与“权力结构冲突”的张力,构成专精特新企业破解悖论的核心挑战。 因此,要克服这些挑战,专精特新企业须在主配企业合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战略行动,以推进合作关系的持续与稳定。
1.2 专精特新企业悖论情境识别
专精特新企业配套行为的演化刻画出主配关系由交易向战略合作动态发展,知识权力的演化则反映了企业在订单数量、生产排期和交付方式等关键交易要素上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15],两者共同影响着企业在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基于“交易 - 合作 - 协同”框架,借鉴既有研究[15-16]识别了三种典型悖论情境(如表2所示)。
1.2.1 “卡位入链 - 被动服从” 悖论情境
卡位入链体现为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细分市场进行战略聚焦,通过与主机企业在特定业务环节合作推动国产关键零配件的试用。然而,由于主配双方处于合作初期,信任基础薄弱,加之国产关键零配件在数据信息、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劣势,导致专精特新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只能以被动服从主机企业设定的交易规则和门槛[15],来换取入链机会。此时,专精特新企业处于“卡位入链 - 被动服从”悖论情境中。
1.2.2“配套跟随 - 主动博弈”悖论情境
配套跟随体现为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快速响应与定制化生产满足主机企业需求,以构建信任关系并提升主机企业满意度,推动国产关键零配件的复用。然而,其面临时间和资源双重约束:一是国产零配件需在技术迭代时效窗口期内突破创新,避免被进口产品反向替代;二是需在有限资源下平衡技术升级投入与短期盈利压力[4]。为此,专精特新企业需通过跨主机企业协同整合异质性知识,优化工艺和技术参数以提升行业话语权[15],同时在定制化生产条款(如交付周期、结算方式)中争取资源倾斜,实现技术迭代创新与商业可持续性的目标协同。 此时,专精特新企业处于“配套跟随 - 主动博弈”悖论情境中。
1.2.3 “创新协同 - 对等协商”悖论情境
创新协同体现为专精特新企业与主机企业保持战略协作,参与主机企业终端产品研发,提供前瞻性配套产品,以实现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的常用。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主配双方基于产业链安全诉求,针对一些关键技术环节组成创新共同体,以维持技术的前瞻性。此时,专精特新企业基于不断提升的知识权力,与产业链核心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广泛的创新合作网络,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部署自身产品,一定程度上拥有与主机企业对等议价的能力[15]。此时,专精特新企业处于“创新协同 - 对等协商”悖论情境中。

1.3 障碍剖析与核心问题提炼
国产关键零配件采用遵循组织创新采用的三阶段进程,包含采用意愿、采用决策和采用惯例[17]。基于此,本文将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的持续采用过程分为试用意愿激活、复用决策触发和常用惯例维持。专精特新企业在各阶段面临主机企业试用零配件后搁置的风险,故需要靶向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情境而异。
组织采用新技术或产品的意愿由感知价值驱动,即对创新采用带来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主观评价[18],技术接受模型 (TAM) 则进一步强调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采纳意愿中的关键作用[19]。 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的试用意愿以感知价值为基础,而后续的复用决策和常用惯例,则由感知价值与满意程度共同驱动[20]。 满意程度反映了组织在试用后的实际体验,这些体验将再次反馈到感知价值的评估上,影响后续的采用决策。此外,当合作收益与满意程度叠加时,其信任程度与长期采用意愿将得以强化,最终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采用习惯。因此,本文认为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需克服试用意愿激活、复用决策触发和常用惯例维持三重障碍(简称:试用障碍、复用障碍与常用障碍),靶向解决组织感知价值不足、组织满意未达和组织收益分配失衡三个核心问题(如图2所示)。
1.3.1 试用障碍中感知价值不足
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首次试用持谨慎态度,需持续验证其与现有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匹配性和兼容性。高试错风险与成本将直接抑制试用行为,因此主机企业试用意愿取决于感知替换收益与风险的动态评估[21]。 前者源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19],包括经济收益、制造效率等方面;后者源于产品使用可能带来的成本与风险,包括转换成本、性能风险和安全风险等方面。 因此,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构建“收益 - 风险”的有效平衡机制,突破主机企业决策阈值获得试用机会,是其在这一悖论情境下面临的核心问题。
1.3.2 复用障碍中组织满意未达
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复用决策源于满意程度,其形成机制可从产品和组织两个维度解释:在产品层面,主机企业通过初始期望与实际性能的对比确认形成技术满意度;在组织层面,供应商通过吸收异质性知识、快速响应改进需求所展现出的配套能力决定合作满意度,二者共同影响主机企业的复用决策。因此,在资源和时间双重约束下,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动态弥合其实际配套响应能力与主机企业期望值之间的能力缺口,是其在这一悖论情境下面临的核心问题。
1.3.3 常用障碍中收益分配失衡
主配双方为强化供应链安全性与技术自主性,会联合上下游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组成创新共同体进行协同创新。但这一过程中,主配双方可能在目标、观念和收益分配等方面产生明显分歧,其中收益分配冲突是导致协同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22]。此外,专精特新企业知识权力的提升将分散核心主体在价值分割行为上的集中优势,加剧创新共同体中各主体在价值分割方面的冲突[14]。因此,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平衡“主体贡献 - 收益分配”关系,缓解收益分配冲突以维持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是其在这一悖论情境下面临的核心问题。

2
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国产替代
“冷启动悖论”的可拓模型
2.1 可拓理论用于破解“冷启动悖论”的适用性
可拓理论(Extension Theory)是一种以解决复杂矛盾问题为目标的方法论[23],通过形式化模型处理矛盾类问题[24]。破解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本质上是基于市场牵引下的技术性能优化逻辑,涉及专精特新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价值共创行为。 从专精特新企业视角剖析其破解悖论的演化过程,势必要回答在不同发展阶段下,主配企业合作中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要素如何识别与转化,以推动国产关键零配件市场验证,实现技术迭代。
从理论基础看,可拓理论以解决矛盾类问题为目标,而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的突破动力正是源于不断解决主配企业合作的矛盾与冲突,二者在目标宗旨上高度契合。从分析过程看,若将悖论破解过程视为主配企业合作矛盾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可拓理论恰恰是瞄准矛盾问题本质和转化变换机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23]。一方面,可拓集合和相容度函数为描述事物可变性、监测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提供了工具性支持;另一方面,物元变换理念借鉴菱形思维方法,允许对事物特征和量值进行形式化变换和推理,有助于生成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策略。综上,本文认为将可拓理论应用于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具有高度适配性。
2.2 矛盾问题的类型识别与解决思路
可拓理论将矛盾问题分为不相容问题和对立问题[23]。前者指现有条件无法实现目标的一类问题,通过可拓变换生成可能的策略;后者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同时实现的一类问题,通过构建转换桥生成可能的策略。复杂矛盾问题常呈现网络化结构,需提炼其核心问题(即复杂矛盾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以理解为靶向问题,即解决了核心问题将推动整个复杂问题网络逐次瓦解,矛盾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中核心问题类型识别与解决思路如表3所示。

2.3核心问题的可拓模型
2.3.1 感知价值不足问题可拓模型
(1) 可拓模型。为了形式化地表达感知价值不足问题,本文构建关于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和可拓集合。 不相容问题p表达为p1 = g1*l1,其中g1表示问题想要达成的目标,l1表示问题目前的状态。p1 = g1 ↑ l1表示问题处于不相容状态;p1 = g1 ↓ l1表示问题处于解决状态,其中:

(2) 可拓集合。存在论域 W 表示主机企业的替换意愿,关于 W 的可拓集合表示为:

式(4)中,w表示主机企业替换意愿程度,v表示主机企业的感知替换收益,c表示主机企业的感知替换风险。当v>c时,k(w)>0,问题处于相容状态;当 v<c时,k(w)<0,问题处于不相容状态,需要通过可拓变换来解决。
2.3.2 组织满意未达问题可拓模型
(1)可拓模型。本文构建组织满意未达问题的可拓模型p2=g2*l2,其中


(2) 可拓集合。存在论域 D 表示主机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满意度,关于 D 的可拓集合表示为:

式(8)中,d表示主机企业的满意程度,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的实际配套能力,E表示主机企业的预期配套能力。当e>E时,k(d)>0,问题处于相容状态:当e<E时k(d)<0,问题处于不相容状态,需要通过可拓变换来解决。
2.3.3收益分配失衡问题的可拓模型
创新协同过程涉及众多创新主体,如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但为了简化模型,本文参考既有研究[25],假设创新协同阶段的主配协同行为是创新共同体中主体A和配套企业B基于产业链安全逻辑下的合作攻关行为,并将协同创新分为n个阶段,冲突可能爆发于任何阶段,导致协同创新中止或失败。
(1) 可拓模型。本文构建收益分配失衡问题可拓模
型p3=(g31^g32)*l3,其中


(2) 可拓集合。存在论域R表示企业协同创新收益分配比例,关于R的可拓集合表示为:

因合作创新资源投入行为先于收益分配活动,二者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故式(13)中存在创新主体A的预期收益分配比例rAn-1和实际收益分配比例RAn两类变量。
其中,创新主体 A 对收益分配比例的预期是基于上一合作阶段(本文以n-1阶段表示)投入cAn-1而产生的,表示为rAn-1,且

其中,①在构建相容度函数时,仅考虑某一方成员的收益分配比例变化即可。因为当出现某一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增加时,必然导致其他成员的收益分配比例减少。②当0<k<1时,问题处于相容状态;当k=1时,问题处于理想状态;当k<0时,问题处于不相容状态;当k>1时,说明其他方未达到分配预期,问题仍处于不相容状态。
3
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的策略生成
3.1 试用障碍的破解策略生成
3.1.1 国产关键零配件替换意愿的相关网
主机企业替换意愿相关网基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构建,从外部层面、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进行相关性拓展。
wij代表相关网中第i层中的第j位物元。主机企业关于国产零配件替换意愿w0的相关网如图3所示。

3.1.2 通过可拓变换生成策略
由于可拓变换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理论上可以生成无限多策略。 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从改变目标基元的角度实施可拓变换,生成使k(w)>0的可能性策略。克服感知价值不足问题可以从增加主机企业感知替换收益或减少感知替换风险等角度生成策略。
(1) 实施扩缩变换。从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水平角度,打造时空相对优势,提高主机企业感知替换收益。扩缩变换是将某个基元关于某特征的量值通过扩大或缩小变换,变成另外一个量值的变换,引致目标对象的扩大或缩小,记为T(O,c,v)=(O′,c,αv),其中,α>1或0<α<1。
对数字化水平 w41实施主动变换φ,将其量值按数量倍数增大,存在Tw41w41=αw41。 其中,α>1,即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业务流程改造提升其数据实时处理、自动化决策等方面的快速响应能力w42,即存在w41Tw42。同时,根据替换意愿的相关网可知,存在w41~w37~…~w11,w42~w317~…~w12等多条相关链。因此,若对w41实施主动变换φ,则会导致w42发生传导变换,Tφw41=w42′,继而引发多次传导变换。

具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可通过借助数字化决策工具或链接主机企业构建的数字化场景等方式提升数字化水平与快速响应能力,打造相对于国外零配件供应商而言更具时空优势的竞争力,提升主机企业使用意愿。
(2) 实施传导变换。从激发同群效应角度,提升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的感知替换收益。根据可拓理论中传导变换相关规则,对于基元 B1 和 B2 ,若存在B1~B2,则对 B1实施主动变换φB1=B1′,必存在 B2的被动变换TφB2=B2′,且φ⇒Tφ ,称Tφ为由φ 引起的一阶传导变换。
对专精特新企业市场占有率w310实施主动变换φ,φw310= w310′。 因存在w310~w312同侪竞争压力的相关链,继而发生传导变换Tφw312=w312′,增加主机企业模仿性采用动机。具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可通过B2B营销、要素品牌建设和口碑营销等途径,增加其产品链中其他产品在下游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提升主机企业的模仿性采用动机和国产关键零配件试用意愿。
(3) 实施增删变换。从增加担保机制角度,降低主机企业感知替换风险。基元的增删变换是指将某个基元对象或某特征量值通过增加或删减变换,变成另外一个量值,记为T(O,c,v)=(O⊕Oo,c,v⊕v0)。 一般而言,对基元量值实施增删变换,其对象会发生传导变换。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是担心不适配的零配件会引发产品交付风险、信誉风险及经济损失。因此,可增加基元O保=(保险公司,赔付金额,v保),引致感知替换收益发生变换 Tw11。 具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可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及保险公司在某些重点领域推出的“首试保险”项目机会、与担保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利用与外部担保机构的合作,缓解主机企业的风险顾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主机企业试用意愿。
3.2 复用障碍的破解策略生成
3.2.1组织满意的相关网
从对专精特新企业能力满意和产品满意两个角度,构建主机企业满意的相关网,如图4所示。

3.2.2 通过可拓变换生成策略
克服组织满意未达问题,可从提升产品性能或提升专精特新企业配套能力等角度生成策略。
(1) 实施共轭变换。可从客户信任角度深挖,提升主机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组织满意程度。根据可拓理论中共轭分析原理,将客户信任分解为显部和潜部,表示为ap(e31)和lt(e31)。 其中,客户信任的显部ap(e31),是指在合作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的因素,如国产关键零配件质量、交付准时性和服务响应速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主机企业满意度和信任度,是合作关系中显而易见的部分。潜部lt(e31)则指那些尚未显现但对合作关系有深远影响的因素,如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潜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因素虽不直接可见,但对建立和深化主配企业双方信任至关重要。
若存在 Tlt⇒ltTap,将客户信任的潜部lt(e31)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显部ap(e31),则会加深主机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任程度,提升主机企业对国产关键零配件的复用概率。具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可对客户信任的潜部实施共轭变换:对外链接异质性合作以获取知识并发挥技术潜力;对内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以促进零配件迭代升级。
(2) 实施传导变换。可从增加合作经历角度提升专
精特新企业获得复用机会的可能性。若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经历背书e52作主动变换φ,则有φe52=e52′,必引起业界评价e51和配套企业声誉e41的被动变换Tφe51=e51′和Tφe41=e41′,进而影响主机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任程度,增加其对国产关键零配件复用可能性。
(3) 实施增删变换。可从链接中试平台继而优化产
品性能角度,提升主机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产品的复用可能性。若存在中试平台基元O中,O中=(中试平台,技术催化功能,v中),对国产关键零配件的产品性能e11作增删变换,记为T(配套企业,技术性能,v11)=(配套企业⊕中试平台,技术性能,v11⊕v中),即若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对接中试平台资源降低试错门槛、优化产品性能,可提高主机企业对其满意度,增加国产关键零配件复用可能性。
3.3 常用障碍的破解策略生成
3.3.1 合作收益的蕴含系
合作收益蕴含系实质上是各创新参与主体关于收益种类的物元集合。根据创新共同体中各参与主体可能获得的收益项目,构建关于成员 M 的合作收益蕴含系R0,如图5所示。

3.3.2 构建基于目标变换的转换桥
解决收益分配失衡需基于收益的可分性,统筹分配货币、权利及资产等。创新共同体中各主体不同的收益偏好赋予了分配方案设计较大的灵活性,可构建基于目标变换的转换桥生成多种收益分配方案。
根据可拓理论中共轭关系原理,流动资产R11、无形资产R12与固定资产R13之间为虚实共轭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实部和虚部可以相互转化[23],R11, R12和 R13有基于货币度量的相关性。例如,数据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形式,在运用算法进行挖掘后,可形成有价值的数据资产,进而影响企业品牌价值增值和投融资等活动;同理,固定资产R13可通过交易、折旧等活动变为流动资产R11。可拓理论中建立转换桥方法是通过构造转折部以连接或分割主体间的对立目标,继而实现目标相容。转换桥一般由转折部Z和转换通道J构成,记为B(G1,G2)=Z∗J。本文中转折通道J是指创新共同体中各主体收益分配的基本偏好(如表4所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虽不可分割,但收益分配时可根据成员偏好构建连接式转换桥T(G1,G2)=G1⊗Z⊗G2,Z是指基于补偿协议的收益分配置换平台。此时,在收益分配置换平台Z中,通过分解变换和扩缩变换,可生成不同的合作收益分配方案。

专精特新企业在合作中,可通过技术原理科普和信息交流,将技术优势R26转换为市场机会和融资机会,争取更多异质性资源。因此,专精特新企业可基于主体贡献度和分配偏好不同的特点,充分挖掘收益分配置换平台Z的协商余地,化解目标对立,保持主配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共荣共生。
4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可拓理论,对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进行系统性剖析并提出破解悖论的可拓行动框架,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 突破逻辑与复杂产品系统的悖论突破逻辑存在差异:前者基于渐进式技术创新与迭代逻辑,其本质是市场牵引下的性能优化;后者则依托国家战略牵引实现复杂产品系统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本质是顶层设计驱动的原始创新。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而言,构建“研发 - 应用 - 迭代”的主配协同采用机制,将主机企业的持续采用转化为技术升级迭代动能是破解悖论的关键。 本文突破“政府主导 - 大企业执行”传统范式,从破解路径和微观机制双元视角,为破解国产零配件“冷启动悖论”的理论探索提供有益补充。
第二,破解“冷启动悖论” 需结合专精特新企业配套行为阶段与知识权力状态动态识别组织所处的悖论情境,存在“卡位入链 - 被动服从” “配套跟随 - 主动博弈” 和“创新协同 - 对等协商” 三种典型情境。不同悖论情境下,专精特新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也不同。破解悖论需克服试用意愿激活、复用决策触发和常用惯例维持三重障碍,分别针对感知价值不足、组织满意未达与收益分配失衡三个核心问题进行靶向突破,继而逐次破解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本文解构了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具有内隐性、复杂性特征的理论黑箱,贡献于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的微观机制研究。
第三,可拓理论为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提供系统方法论。本文构建了基于“情境识别 - 障碍分析 - 策略生成”的悖论行动框架,对感知价值不足、组织满意未达和收益分配失衡三个核心问题,实施“矛盾问题识别 - 可拓模型构建 - 拓展分析 - 策略生成”行动步骤。具体地,克服感知价值不足问题,需构建“感知收益 - 感知风险”的有效平衡机制,如打造时空优势、善用同侪竞争压力和链接政府资源等,激活主机企业试用意愿;克服组织满意未达问题,需从弥合专精特新企业配套能力缺口入手,如提升动态能力、链接中试平台和增加合作背书等,触发主机企业复用决策;克服收益分配失衡问题,需从缩小实际与预期分配比例差距入手,如充分挖掘合作机会与协商余地,维持主机企业常用惯例。此外,专精特新企业可结合矛盾问题的具体特征与实际情况,在当前可拓行动框架(如图6所示)和现有可拓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与扩展。 本文立足于学理价值挖掘,将可拓理论解决矛盾问题的创新思维范式迁移至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 的研究领域,拓展了可拓理论在国产替代研究领域的应用边界。
4.2 管理启示
第一,专精特新企业在推进国产替代战略时,应建立情景化战略决策框架,构建“情境扫描 - 矛盾识别 - 策略适配”的能力迭代机制。运用可拓理论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论,解构发展情境中的约束条件,形成“矛盾问题识别 - 拓展分析 - 策略匹配 - 能力升级”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组织能力与竞争环境的动态耦合。

第二,专精特新企业需构建“技术合法性 - 市场合法性”双元协同机制,通过需求牵引的价值链整合与创新迭代的知识链升级,形成国产替代的良性循环。 应积极推进要素品牌化战略,将隐性技术优势转化为显性品牌资产,在技术品牌化的驱动下,实现技术与市场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
第三,专精特新企业应构建场景驱动创新的内生发展路径。 通过不断开发用户需求,推动由产品价值主张到场景解决方案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产关键零配件的市场应用由政策推动到企业主导的范式转型。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局限:(1) 因篇幅限制,未全面展开拓展分析中相关网及蕴含系,未来可结合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图谱推理技术,进行补全和去噪;(2) 未来将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作进一步的单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破解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的行为机制。(3) 本文主要从专精特新企业的视角探索破解悖论行动逻辑与可能性策略,未来将从制度和产业层面,进一步挖掘破解悖论的系统管理框架。

